Facebook Twitter Gplus Flickr LinkedIn YouTube Google Maps
formats

天香傳 — 中國海南沉香

中國所產的沉香。又名沈水香、沉香木、耳香、上沉、白木香、海南沉香、瓊(海南)脂、女兒香、莞香、嶺南沉刀香。主要分佈在海南島和兩廣地區。白木香樹可產白木香,又叫土沉香,是一種高級香料,又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宋朝名臣,香學大家丁謂所著的沉香必讀典籍——《天香傳》即是專著論述海南沉香

欽定四庫全書香學典籍《香乘》 開卷(香品隨品附事實)即說:香出占城(越南)者,不若真臘(柬埔寨),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沈一片萬錢”。

自古以來王公貴冑、文人仕大夫府上爐中升騰飄逸著的是海南沉香,海南沉香是古人聞了千年香氣,海南沉香散發著最傳統、最正統、最高雅的香味,從其高雅的香味來說,海外沉香是不可比擬的,可謂:海南沉香品質冠絕天下。

據古籍記載,宋、明、清代,源源不斷的海南沉香通過各種途徑運往內地,當時的海南島可謂香島。然而,如今海南白木香卻因千年來過度伐木採香而變得十分稀缺,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許多人不知道海南曾經盛產沉香,現在連大部分的海南本地人也不知道沉香為何物。

海南歷史上曾以貿香聞名。如約千年以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謫居海南時寫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民無用物,珍怪是殖。播厥薰木,腐餘是穡。”說的是當時海南居民以沉香交易換取生活所需,以及當地居民砍木採香的情景———將香木砍倒,數年腐朽後,所剩不爛的心材就是沉香了。

蘇東坡還在他的《沉香山子賦》裡點評海南沉香是“金堅玉潤,鶴骨龍筋,膏液內足”。而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遊經海南島,對海南沉香情有獨鍾,在《廣東新語》中不惜筆墨記錄海南採香盛況,並說:“欲求名材香塊者,必於海之南也。”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海南沉香,一片萬錢,冠絕天下!據古籍記載,宋、明、清時的海南島,可謂香島,源源不斷的海南沉香通過各種途徑運往內地。海南香在明清時銳減,到現代幾乎瀕臨滅絕的事實,讓人讀了心嚮往之,更是感嘆之。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將海南土沉香分為蓬萊香、鷓鴣斑香、箋香等。如明代李時珍按藥性將沉香分為:沉香、箋香、黃熟三等。還有文說,晚清時,人們按沉香品質和用法將沉香分為黃沉、生結沉等15種之多。沉香的香味微妙,形狀各異,讓人捉摸不透。它們的分類及其名字也複雜多變,古今中外,難以統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資料看得越多,越是虛無縹緲。

沉香的香味變幻莫測自然天成,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它是少有的仍無法以人工合成進行複制的自然香。它的珍貴,它的神秘可想而知。沉香,能沈水者,油脂厚者,為上品。歷史上海南出產的沉香集千百年天地之靈氣,品質上乘,即使是“至輕薄如紙者,入水亦沉”,而且香氣清婉,焚燃少許,芳香便瀰漫滿室,而且燃到最後,仍沒有焦味。所以海南香價“與白金等”“一片萬錢”。

宋代之後,史籍筆記對海南特產的記載每每將香類列為首要。可見海南香自朝庭貢品演化為商品、藥品之後,名聲遠播,引發了消費者的鍾愛和海內外市場的熱切關注。宋人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評價海南土產“沈水、蓬萊諸香,為香譜第一”,“其貨多出於黎峒,省民以鹽鐵魚米轉博,與商賈貿易。”范成大在《桂(海南新聞網)海虞衡志》中寫道:“世皆云二廣出香,然廣東香乃自舶上來。廣右香產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勝。”

週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分門別類詳細介紹海南香的種類、品質和產地:“……出海南黎母山峒中,亦名土沉香,少大塊,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葉者,皆佳;至輕薄如紙者,入水亦沉。萬安軍,在島正東,鐘朝陽之氣,香尤醞藉清遠,如蓮花、梅英之類,焚一銖許,氛翳彌室,翻之四面皆香,至煤燼,氣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蓬萊香出海南,……狀類沉香,惟入水則浮,氣稍輕清,價亞沉香,刳去背帶木者,亦多沈水。”“鷓鴣斑香,亦出海南蓬萊好箋香中,色褐黑而有白斑,點點如鷓鴣臆上毛,氣尤清婉。”“箋香出海南者,如猬皮漁蓑之狀,……廣東舶上生熟速結等香,當在海南箋香之下。”

週去非還特別提到當時海南沉香的交易情形:“(沉香)海南自難得,省民以一牛於黎峒博香一擔歸,自差擇得沈水,十不一二,頃時香價與白(疑為百)金等,故客不販,而宦遊者亦不能多買。”又,蔡絛雲:“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引自李時珍《本草綱目》)可見當時海南沉香不但品質優而且稀為貴。如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所言:“故欲求名材香塊者,必於海之南也。”

明末至清,《廣東新語》、《粵中見聞》、《黎岐見聞》、《嶺南雜記》等古籍筆記對海南香樹生產及沉香採購情況有詳細的記述。時人編撰的粵瓊各地方志都闢有專欄,對海南沉香倍加褒揚,從中也可以了解當年勢利者如何深入高山老林伐木採香的情形。

清代詩人屈大均遊歷海南時在《廣東新語》中描述:“香之樹叢生山中,老山者歲久而香,新山者不久。其樹如冬青,大小不一。結香者百無一二。結香者或在枝幹,或在根株,猶人有癰疽之疾,或生上部,或癘下體。疾之損人,形貌枯瘠;香之災木,枝葉萎黃。或為風雨所摧折,膏液灑於它樹,如時症傳染,久亦結香。黎人每望黃葉,即知其樹已結香,伐木開徑而搜取。……諸香首稱崖州,以出自藤橋內者為勝。”

屈大均不但對海南香的生長狀況十分了解,而且對時人採香買香的情節也一清二楚:“凡採香者必於深山叢翳之中。群數十人以往。或一二日即得,或半月徒手而歸。”“買香者先祭山神,次賂黎長。乃開山,又藤圈其地,與黎人約或一旬或一二月,以香仔抓香之日為始。香仔者,熟黎能辨香者也。指其樹有香,或樹之左右有香,則伐取之。香與平分以為值。”而“香產於山,即黎人亦不知之。外人求售者,初成交,償以牛酒諸如其欲,然後代客開山。所得香多,黎人也無悔。如罄山無有,客亦不能索其值也。黎人生長香中,飲食是資。”

清人張長慶在《黎岐紀聞》記道:“能採香者謂之香仔,外客以銀米安其家,僱入山中,犯霧露,觸惡獸,輒經旬累月於其中,而偶一得之,不幸者雖歷久無獲也。”吳震方在《嶺南雜記》提到:“(黎峒)其俗皆女子採香,……腰配利刀,什佰為群,遇竊香者,即擒殺矣。”

從屈大均等人的筆記可以證實:一,至明清時期,海南採香業的發展規模比起宋元時代有過之而不及。受“香價百金”、“一片萬錢”的巨大商業利益的驅使,不但有數十乃至上百人的採伐組織,而且每次採香都駐紮山嶺,勞作時間也“經旬累月”。儘管山高林深、瘴毒癧疾,也置之度外。二,在山區居住的黎人有不少“飲食是資”,仰靠採香業謀生,正如屈大均所言:“計畬田所收火粳灰豆,不足以飽婦子,有香,而朝夕所需多賴之。天之所以養黎人也。”三,採香業的興旺直接導致毀林開路、砍樹伐木,致使香樹枝幹傷殘、斷根絕種。

早在宋代,蘇東坡謫瓊期間目睹海南沉香因名聲所累,求者貪婪無度,曾寫詩諷刺這種“竭澤而漁”的愚舉:“沉香作庭燎,甲煎紛相如。豈若注微火,縈煙裊清歌。貪人無飢飽,胡椒亦求多。朱劉兩狂子,(公自註:朱初平劉誼欲以取水沉)隕墜如風花。本欲竭澤漁,奈此明年何?”(引自《儋縣志》)

康熙七年(1668年)時任崖州知州的張擢士覺察到沉香採辦之艱難,並針對賦貢徵收起解之流弊,斗膽上書朝庭,請免供香。其文言辭懇切,又不乏真知灼見,更是不怕掉烏紗帽的諫諍,值得一讀:

“瓊郡半屬生黎,山大林深,載產香料。伏思沉香乃天地靈秀之氣,千百年而一結,……自康熙七年奉文采買,三州二縣,各以取獲遲速為考成殿最。猾役入其中,狡賈入其中,*民入其中,即諸黎亦莫不知寸香可獲寸金,由此而沉香之種料盡矣。若候再生再結,非有千百年之久,難望珍物之復種。……近因採買艱難,催提紛紛,本年春夏初猶銀香兌重,及至逼迫起解之時,甚有香重一倍而銀重二倍者,……況瓊屬十三州縣供香百斤,而崖獨有十三斤之數。嗟!崖荒涼瘠苦,以其極邊而近黎也。且香多則解費亦多。籍曰產香,豈又產銀乎?倘由此年復一年,將慮上缺禦供,下累殘黎,區區末吏又不足惜矣。”(引乾隆·宋錦《崖州志》卷10)

Tag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Home 4.沉香危機大解密 天香傳 — 中國海南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