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Gplus Flickr LinkedIn YouTube Google Maps
formats

高凌風 — 血癌 — 牛樟芝

泡菜  火鳥  高凌風  

高凌風自1年前確診罹患來勢洶洶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之後,身體孱弱,罹病期間,高凌風曾經一度拒絕化療,改採民俗療法引起醫界軒然大波;而他生前曾經表示,並未後悔放棄化療。但是,造化捉弄人,不敵死神召喚,一代綜藝天王青蛙王子,於2月17日晚間7時50分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享年63歲。

曾為他進行化療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曾成槐指出,一般來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只能拖幾個月,高凌風能撐過1年已很不容易。

什麼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種骨髓性造血芽細胞(而非淋巴性芽細胞)異常增殖的血液惡性腫瘤,是白血病的一種。其特點是骨髓內異常芽細胞的快速增殖而影響了正常造血細胞的產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其發病率隨著人的年齡而增加。

相對於其他的癌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還是比較罕見的疾病,在美國約佔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的1.2%。在臺灣西元1979~2012年的疾病統計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發生率約佔臺灣人口的十萬分之二,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500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新病例,約每年每10萬人有2例新病例,而且人數逐年攀升,在台灣是所有白血病(leukemia)年發生率中最高的。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以是原發性的(de novo),也可能是因為放射線暴露、致癌化學藥物暴露造成。或曾經有其他血液疾病,如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演變而成,稱為續發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另一方面有些人曾經因為其他癌症,如乳癌、淋巴癌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數年到數十年之後,部份患者造成可能和之前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有關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稱為治療有關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ML)。

急性白血病之徵狀

當白血病細胞取代正常骨髓性細胞時,造成周邊血液的紅血球、血小板和正常的白血球下降。其徵狀包括容易疲倦、臉色蒼白、女性月經量不止、手腳皮膚有瘀青或紫斑、易喘,運動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皮膚和黏膜瘀傷和流血,並增加感染的危險。少數的患者會有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及骨髓外組織的侵犯(extramedullary involvment),如果在骨髓外組織形成腫瘤稱為骨髓性肉瘤(Myeloid sarcoma)。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造成發燒、感染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周邊血液的嗜中性白血球低下(neutropenia),而遭到細菌感染,稱為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的發燒(febrile neutropenia)。治療需要使用廣效性抗生素。

血癌病人處置上有一些特殊性,病人大多已經免疫能力低下,常有併發嚴重感染的機會,而且急性白血病之化療一般比固體腫瘤來得強,毒性也較大,有時血癌細胞對化療一開始之敏感度甚高,可能造成腫瘤細胞溶解而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而致命。

治療與預後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項潛在可治癒的疾病。整體而言,使用化學治療可以使約70~80%以上的病人得到完全緩解,緩解後須進一步施行鞏固性化學治療,五年疾病痊癒率約40~50%。 少數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例如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ML-M3),因為可以使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All trans retinoic acid)合併化學治療,治癒率可達80~95%以上。治療以化療為主。

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用於預後不佳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類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過程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誘導緩解治療」,以殺死白血病細胞達到緩解為主要目的,緩解後馬上進行第二階段稱「緩解後繼續治療」(又稱緩解中治療、整固治療,或維持治療),用以撲滅可能不活躍,但會再生長並導致復發之殘留白血病細胞。並視其疾病之危險度與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之有無,決定是否接受移植。

牛樟芝的神奇功效 — 馬偕一號

馬偕一號 癌症治療新曙光
■編輯部

台灣醫學研究躍上世界舞台再添佳話!素有「台灣紅寶石」之稱的牛樟芝,經過實驗室萃取後的活性化合物,被證實有效導致胰臟癌及白血病細胞凋亡,此結果並已刊登在「活體外毒理學」(Toxicology in Vitro)期刊,同時正申請台灣及美國專利中,可望為難解的白血病與胰臟癌治療帶來新曙光。

由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陳裕仁醫師與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張東柱博士及前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周正仁研究員費時六年的研究發現,在台灣森林中特有的野生牛樟芝,將經過實驗室萃取所分離的「去氫硫色多孔菌酸化合物」命名為「馬偕一號(MMH01)」,作用於治療胰臟癌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不同劑量及實驗三天後發現的細胞凋亡及有絲分裂風暴(Mitotic catastrophe)過程,發現有令人振奮的效果。
陳裕仁醫師表示,胰臟癌因不易發現,病人藥物治療反應效果也不佳,即使手術後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也不到7 %,治療上十分棘手;白血病治療方法雖多,卻仍屬復發率高的疾病。但實驗結果發現,以低濃度為例,「馬偕一號」作用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細胞上,第一天抑制率就達45%,第三天更躍升至97%;同樣的,對抑制胰臟癌細胞從第一天的18%也提高至第三天的65%。

陳裕仁表示,人類癌症細胞的正常分裂過程是分裂出含有細胞核及細胞質的完整細胞,但白血病細胞在經過「馬偕一號」的作用後,會誘發原癌症細胞核分裂而細胞質未分裂的「有絲分裂風暴」現象,這是癌症細胞分裂失序而壞死的前兆。
經由淡水院區醫學研究部共同實驗室的結果發現,「馬偕一號」作用在正常細胞時並無顯著毒性反應,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亡而導致白血球指數降低,顯示「馬偕一號」極有潛力成為標靶治療藥物。

實驗團隊的張東柱博士,是全球第一位發表牛樟芝科學報告的學者;周正仁研究員亦曾發表牛樟芝活性成份之研究,兩者均是國內研究牛樟芝的翹楚。1995年張東柱博士即將牛樟芝命名為Antrodia Cinnamomea,並歸屬於多菌科薄孔菌屬。張東柱表示,坊間對於牛樟芝一直存在神化的效果,事實上牛樟芝的活性成份功效,必須在高科技的實驗室中分離萃取才能得到珍貴的活性化合物,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直接烹煮食用就有治療效果;因此,該項研究成為全球重要的治癌新發現,並不擔心會造成國內的牛樟芝生態的浩劫,呼籲民眾能夠理性看待學術表現上的意義。

周正仁也表示,野生牛樟芝是經過以水及酒精兩道萃取程序,同時取用以乙酸乙酯分離後形成的萃取物,透過質譜儀及核磁共振等儀器的處理才進入製程程序,這些複雜而繁鎖的實驗室萃取過程耗費近半年的時間,的確不是外界想像直接上山採集烹食那麼簡單;目前牛樟芝已漸朝向人工培育方式發展,未來一旦培育技術純熟,並可廣泛應用在醫學上,相信是癌症治療的一大福音。

該項結果已在去年四月刊在世界毒理學期刊排名前1/3的「活體外毒理學」期刊,而台灣與美國的發明專利亦同時申請中,陳裕仁醫師並獲邀參加EPS全球癌症論壇會議,顯見此項研究對腫瘤醫學的發展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現階段除了已找到生物機轉之外,下一步即可望進入動物實驗,並預計在二年內完成動物實驗計畫,未來運用在臨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胰臟癌治療,開發為新穎的抗癌藥物,將是劃時代的醫療新技術的重大突破。

延伸閱讀

白血病(血癌)與台灣粗榧(Cephalotaxus wilsoniana Hayata)

參考資料

1.馬偕院訊2010年06月(307期)

http://www.mmh.org.tw/MackayInfo2/article/B307/580.htm

2.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0%A5%E6%80%A7%E9%AA%A8%E9%AB%93%E6%80%A7%E7%99%BD%E8%A1%80%E7%97%8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Home 2.牛樟產業技術實務 高凌風 — 血癌 — 牛樟芝